2022年12月13日下午,上海戏剧学院bat官方网页版在华山路校区图书馆智慧教室举办了“新文科背景下经典剧目的当代排演与导表演教学暨2019级毕业大戏《培尔·金特》创作演出教学研讨会”。
会议围绕“新文科背景下经典剧目的当代排演与导表演教学”进行探讨,结合2019级毕业大戏《培尔•金特》的创构排练和演出情况,总结了导表演教学的经验,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教授、bat官方网页版负责人卢昂教授、bat官方网页版党总支书记尹悦蓉、副书记石俊副教授、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培尔·金特》主创团队等线下参加了研讨会,百余位专家、师生和剧组成员线上参会,会议由bat官方网页版负责人卢昂教授、bat官方网页版理论教研室主任章文颖副教授主持。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教授从学术、艺术和教学等方面对《培尔·金特》的演出做了全面的点评与总结,他指出,整个戏非常完整、饱满,结构清晰,节奏把握得当,非常震撼。本次上戏版《培尔·金特》与83年中戏版《培尔·金特》,二者各有千秋,正是时代与思维的变化发展使得同一个剧目展现出了不同的风采。这次bat官方网页版排演易卜生扩大了我们的感知视野、思想视野,打开了我们的思想窗口。他同时对bat官方网页版今后的教学和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bat官方网页版师生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杨扬副院长还强调了在观看演出后进行评价、研讨与总结的重要性,看戏既要看好戏,又要知道戏好在哪里,并且要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做出准确的评判。
12月8日至12日,2019级毕业大戏《培尔•金特》于上戏实验剧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公演,由2019级bat官方网页版与舞美系合作演出,将易卜生经典作品再次搬上中国舞台,引起了校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多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强强联合、通力合作,让这部百年前的世界名剧再次绽放出熠熠光辉。而这个过程,也正是“培尔·金特”们在近一年间不断解读、不懈追求的心路历程。
上戏版《培尔·金特》所区别于以往版本的一大独特之处在于,将原剧五幕三十八场删减为十一场戏,其将主人公拆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分别由三个演员饰演,以铸纽扣的人和老年培尔之间的对话作为贯穿结构。这样做一方面是从教学的层面考虑,另一方面是为了加重全剧的思辨色彩,试图在呈现上追求一种“神圣感”和“仪式感”。
毕业大戏是对一个专业四年教学成果的最终呈现,可谓重中之重,整个《培尔·金特》的创作过程也是教学的过程。指导老师先后用了8个月的时间带领学生反复研读、领悟剧本,并邀请研究易卜生戏剧的研究专家为学生授课、指点迷津。尽管受疫情影响,从真正排练到演出,只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而大家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最终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研讨会上,bat官方网页版负责人卢昂教授强调了毕业大戏在教学质量检验及教学成果展示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提到了上戏毕业大戏的独特性。他说:“毕业大戏是教学成果与教学质量的体现,并且这个戏也体现出了上戏的惯例:我们不是仅仅以导演的身份,而是跨系的、多部门的组合合作。上戏作为拥有众多一流本科专业的艺术院校,今天召开这样的会也是对教学工作总结的很好的探讨。” 卢昂教授希望《培尔•金特》在未来能够继续打磨、修改,在社会和高校校园有更多的演出机会。
上戏bat官方网页版专业教研室主任、《培尔·金特》导演张晓欧副教授介绍了该戏的基本情况以及她的创作构思。她从19级学生的个性出发,选择了与活泼、充满激情和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个性相契合的剧作,并进行了删减和压缩,调整了原作的戏剧结构,根据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诠释了人物形象,并以去国别化、去时代化为定位,强调剧本中与当代人相关的价值因素,以期引起当代人的共鸣。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刘庆教授称赞2019级毕业大戏《培尔·金特》是一个极具创造力与表现力的作品,舞台手段的丰富与恰到好处使得它具有一种独特的品质。本次演出的顺利进行既体现了老师与同学们共克时艰的勇气与气魄,同时也证明了学校在疫情期间依旧能够开展高质量教学的能力。
复旦大学英语系原系主任、北欧文学研究所所长孙建教授从戏剧节奏、舞美、音乐、对原作的改编等方面对演出做出了评价。他认为,本次演出精炼紧凑,节奏感强,不拖泥带水,把主线设置为“追寻”这一点把握的非常准;舞美非常出彩,色彩以黑白灰为主,很有挪威特色,舞台上布景板的滑动增添了空间感与象征性。最后,孙建教授希望《培尔•金特》能够有机会去复旦大学演出。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原系主任丁罗男教授从戏剧结构、视听表达以及戏剧的典型论三个方面对《培尔•金特》做出了评价。他指出,本次的《培尔·金特》令人耳目一新,形式上非常有现代感。对剧本的诠释是非常准确的,相比以往,更加强调每个普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从社会或者道德的层面对人物做简单的批判。同时,丁罗男教授也对作品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在表演上还要再放开一点,往浪漫主义方面靠,在节奏的灵动性与表演的肢体性上需要强化。”
《上海戏剧》主编王虹老师在线上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她用“纯净”、“现代”和“实验”这三个关键词评价了本次演出。她表示,作为一名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学子,再次回到母校、回到实验剧院观看演出,感慨上戏实验精神还在,“我看到一种年轻的锐气与锋芒,看到在当下剧场内的一股清流,非常珍贵。”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对《培尔•金特》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给予了老师及同学们鼓励。黄院长强调,《培尔•金特》的演出,体现了重视本科教学,不顾一切、不图回报、把戏做好、把学生培养好的“上戏精神”,“bat官方网页版这一次在疫情期间打了一场漂亮的仗,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对这一批毕业生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提出要让毕业大戏《培尔•金特》保留下来,传承下去,筹划采取商业运营的方式到社会上公演。
上戏规划办、学科办、教学质量办公室主任吴爱丽副教授认为,本次大戏不论是对剧本的选择还是对剧作家思想的诠释或是舞台呈现的方式,都很好地体现出了戏剧学院的美学品格。她从学科角度出发,指出学校未来的学科建设应与国家教育发展方针相呼应,为bat官方网页版建设新文科的改革和教学提出了要求。
上戏原副院长宫宝荣教授从教学的角度探讨了bat官方网页版毕业剧目的选择以及经典剧目如何进一步国际化、现代化的问题。他表示,国外当代的剧本往往人物很少,剧情、台词简单,很难符合bat官方网页版的要求;而有些经典戏剧又过于复杂。这一次给我最大的感受,我们开始跟世界接轨,对待经典作品不是简单的还原剧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值得肯定。
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馆长、期刊中心主任李伟教授首先从灯光、服饰、回顾式结构、舞台装置等细节上对本次演出做出了精彩的点评,随后又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做戏要敢做大戏、做经典的戏以及每一个戏中都有无限可能。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陈军教授高度肯定了《培尔·金特》的演出及本次研讨会,他指出了《培尔·金特》作为象征主义戏剧被搬上舞台的难度之高及价值之大,同时也为后续作品的打磨提出了建议,如增添荒诞性、喜剧性的元素,这些并不违背作品的反思性。
上戏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部主任沈亮教授同样强调了剧目选择的重要性,讲述了同学们在特殊时期克服困难坚持排练的故事,并从教学的角度指出演绎经典剧目培养学生的两重意义:“一个是生命的理念,一个是对导演技术技能的把握,生发出更多的探索与挑战”,《培尔·金特》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他最后从表演和布景两个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
上海戏剧学院演艺中心制作人周上华老师代表制作团队向各方面主创人员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本次研讨会既是对教学与实践的一次总结与追溯,也为bat官方网页版未来的创作演出教学发展提供了指引,研讨会结束后,参会的同学们表示从本次会议中既汲取了有关艺术实践的丰富经验,又学习到了学术研究方面的宝贵知识,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从教学的视角看待问题的新思路。
(文/刘铭 摄影/王文雅)